论道:听高书生讲文化产业
范院长提出来让我来介绍一下关于文化产业的情况,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正好我们从去年开始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国家统计局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做了一个分析,时间跨度正好是十年,2004年第一次,2013年第三次,做完之后还是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想法,正好有这么一些素材,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主要有这么三个观点:一是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经过十年的发展,它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二是文化产业的本质实际是围绕着文化生产和再生产进行的,这是我们分析完数据之后得出一个比较强烈的概念。大家对文化产业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误解,特别是有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提高了,但文化含量并没有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提升,所以就觉得文化产品和产业到底还姓不姓文?经过对十年发展的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或者主角还是围绕着文化生产和再生产,这点不要怀疑,如果怀疑的话,文化产业这块金字招牌就不闪光了;三是文化产业在区域发展上呈现出一种阶梯状的分布,东部优先、中部追赶、西部快跑。
第二个是文化产业的走势,经过十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规模而且成体系了,下一步走势是什么样?一个是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二是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通道打通,三是文化产业一定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
2004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是3440亿,到2010年突破了一万亿,达到了11052亿,2013年突破了两万亿,达到20081亿。经过十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这些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统计标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是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里面包括七个方面: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还有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这是国家统计局2012年对2004年的文化产业统计框架进行修订以后公布的统计标准。
大家反复在提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产业?或者说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尽管国家统计局把范围都已经划清楚了,但实际上我们发现还是不清楚文化产业到底包括什么。另外,现在已经有的这些统计数据,怎么能够反映文化产业的实际运行状况?这些年,我们在做研究,特别是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发现,光靠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把文化产业说清楚还是不容易的。我个人有一点学术偏好,想在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统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文化产业的分析框架。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分析框架做出来了,跟大家交流很多人越来越认可这样一个框架,所以我就用这个分析框架对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做了一个梳理。这个分析框架围绕的主体就是文化生产和再生产,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现在有很多人在讲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产业,这话没错,但是我觉得窄了,把文化生产和再生产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或者主体可能比较贴切。
我们把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统计标准的两大部分十个类别进行了重新组合,围绕着文化生产和再生产分为三个大的方面:第一叫文化内容生产,第二叫文化传播渠道,第三叫文化生产服务。文化内容生产主要包括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广播节目制作、演艺、工艺美术品生产,以及文化内容保存。在这块当中,目前规模最大的应该是工艺美术品生产,没有人反对把工艺美术品生产划到文化里面去,工艺美术品和其他美术品相比,就是载体不同,所以我们也把它放在内容生产这一块。文化传播渠道比较好理解,包括出版物发行、广电传输网络、电影院线、演出院线,还有工艺美术品销售和拍卖。现在选的这些指标,全是国家统计局有统计的。第三块就是文化生产服务,文化生产服务就是为文化生产做服务的意思,一个部分就是刚才讲的辅助生产,主要是印刷复制,另一部分主要是版权服务、会展服务、经纪代理等。
文化生产和再生产一定要有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撑,这种支撑目前来看主要是两大块,一块叫做文化装备制造,一块叫做文化消费终端制造。目前来看,文化消费终端这一块比较大,文化装备制造这一块现在很弱。
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文化装备制造做起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现在都在讲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离不开装备制造,第一个问题是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要对原来的生产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进行再造最主要的就是采用新的工艺、新的流程、新的材料,都是通过装备制造来完成的,忽略了装备这一块,融合是一句空话。第二个问题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升级,如果没有装备支撑,升级也是一句空话。所以,2010年我们在做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时候,就把文化装备制造这个词引进了,但是比较遗憾的是五年过去了,大家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特别浅,只有上海抓住了,上海在做文化装备制造的园区。
我们看一下文化装备制造的构成:第一就是广电的设备制造,包括电影机械;第二是印刷设备的制造;第三是演艺设备的制造,接下来就是乐器制造,包括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再有就是游乐游艺设备的制造。文化装备制造这个词提出来以后,回过头来才发现这个问题确实很突出,特别是前三项,国产化程度不高,而且这块现在很弱,原因在哪儿呢?两个方面,一方面说明国民经济体系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不足,第二方面文化产业的需求不大,转型升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程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
文化产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是双向互动的,不是只有国民经济体系支撑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也在促进、推动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这一块就是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最主要就是三块:一个是广告服务,一个是建筑设计,一个是专业设计,包括了工业设计。去年三月份国务院出台了一个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文件,文件里面大家一定注意到一句话,为什么要讲融合呢?就是要推动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也就是说,要从制造业产业链的末端向前端进发。要想推动制造业从末端向前端进发,现在最应该发展的就是工业设计,这一块恰恰我们国家最薄弱的一块。看问题的角度可以不一样,但是高度得一致。可以允许每个人从自己专业的角度看问题,但是一定要站在一个共同的高度去对待一些问题。
我们围绕文化生产和再生产,围绕着文化产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给大家分了一下类,大概是六个类别,这样是不是会对文化产业运行状态有一个了解?根据这样一种分析框架,我们就对2004年、2008年、2013年的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做了一个对比。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形态,它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可能在这里面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但是都有,我觉得这是不是预示着体系已形成。文化产业要从体系上理解,从这样一个体系去理解文化产业,才能对文化产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不要一上来就陷入到某一个具体方面去看文化产业,往往越说越说不清楚。
在文化产业分析框架里,属于文化生产和再生产这个环节的,主要是四个方面,即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生产服务和生产性文化服务。这是文化生产的主体,也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我们把这三部分或者四部分的增加值占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做了一个对比。2004年,如果只讲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生产服务,这三块加到一起占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52.51%,如果再加上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是57.54%,也就是说2004年接近60%属于文化生产和再生产。到了2013年,这个比例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生产服务三项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61.79%,如果把生产性文化服务加进去,占比是74.74%。什么概念呢?就是文化产业的2/3,是围绕着文化生产和再生产进行的。
这个数据足以打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顾虑。根据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文化产业发展这十年没有偏离正确的轨道,并没有“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枯燥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文化产业正名,是在维护文化产业这块金字招牌。社会上一说起文化产业是不是在搞房地产,是不是搞娱乐化,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这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
按照国家统计局东部、中部、西部的划分,我们对2004年、2008年、2013年的数据做了一个对比,在区域发展问题上,东中西还是存在差距的,主要表现在主营收入、资产规模、从业人员和增加值这几项指标上。文化产业增加值主要还是集中在东部,最强的还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2013年,中部一些地区的增加值高过了东部的个别省份,比如说湖南、湖北、安徽已经高过了天津和河北。在西部,像重庆、四川、陕西的增加值,跟东部有些省份差不多。我们把每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六个类别都分出来,然后各自排队,排在第一名得分31分,排在最后一名就是1分,加总以后再排序,得分最高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要比中部低一些。东部绝对是领先的,中部确实在追赶,西部这几年是在快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们对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与同期GDP增长速度进行了对比,读出了三个值得格外关注的重要信息:
第一个,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不管分期间算,还是按年度算,从2004年到2013年这十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水平。2004年到2008年期间,年均增长速度23.28%,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将近5个百分点;2008年到2010年期间是24.19%,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将近一倍。从年度看,2011年21.96%,2012年16.5%,2013年11.1%,都是两位数。
第二个,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大家都记着这个词,这是2008年国际金融大危机的背景下社会上特别流行的。当时我记得跟国家统计局的一个司长在交流,他说逆势上扬没有数据依据。那时候,我们也只能拿个案来说,没有数据。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这个数字以后,我们找到依据了,即2008年到2010年三年期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4.19%,而同期的GDP增长速度只有12.6%,多出了将近一倍,逆势上扬有了统计数据来证明。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2004年到2008年期间是23.28%,2008年到2010年期间是24.19%,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略有提升,但是同期的GDP增长速度,从18.4%降到了12.6%,降了5.8个百分点,这都是可比的,所以说逆势上扬是成立的。
第三个,2012年以后,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低于20%。拿到国家统计局2012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发现一个问题,2012年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6.5%,尽管还是两位数,但已降到20%以下。当时很多人在讲,说整个GDP增长速度也降下来了,只有9.7%,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降下来也是正常的。我个人在想,话不能来回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了突出文化产业很重要,你说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怎么到了2012年就不逆势了?大势往下降了,是从17.96%降到9.7%,降了8个多百分点,但是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也降下来了,为什么不是逆势上扬呢?当时我就说,做宏观政策一定要关注2013年的数据,如果2013年的数据还是2012年的状况,必须引起高度警觉,记得在上海一次会上我提到这个问题。拿到2013年的数据,从16.5%降到了11.1%,而且跟同期GDP增长速度的差距,就只有一个百分点了,问题比较严重了,逆势上扬的趋势没有延续下来。作为一个新产业,发展只有十年时间,高速发展也就是七、八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那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问题在哪儿呢?分析来分析去,我觉得文化产业发展的广度不够、深度不够。广度就是和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深度就是文化产业链条链接得不够紧密,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不高。
现在大家都在讲融合,讲得最多的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从本质上来讲,我觉得这是一种业态的转换,这种业态的转换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必然产物。从融合的多种表现当中,我们发现这种融合说到底就是文化产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融合,这是文化产业的广度,这个广度打不开,文化产业这条路越走越窄。
要跟国民经济体系融合,就必须从过去封闭的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这就是文化生产方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现在已经出现,如果不抓住这种变革的话,文化企业可能就落伍了,文化单位可能就落伍了。所以,通过这样一种文化产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融合,使文化生产和再生产从过去的自循环进入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大循环,我觉得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本意就是要带领文化产业进入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大循环当中去,去寻找发展的机遇,这是文化产业发展当中大家应该关注的。
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一个命题,2003年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经过十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基本上把事业和产业分开了。过去为了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在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得注重两者内在的联系。从大的方向来讲,两者的联系我们可以概括为: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源泉,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的基础,这两者不可偏废。很多人认为与其这样,一开始还搞什么区分?区分开是为了联系上,不区分就是一锅粥。文化产业发展肯定不是现在这样子,也没有实力去反哺文化事业。如果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放在一个历史长河当中去看,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
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的联系:一是文化事业为文化产业提供素材;二是今天的文化产品就是明天的文化资源;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把当期的文化产品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所以只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有内在联系,是有桥梁、有纽带的,如果抓住这样一个桥梁纽带的话,这个事业和产业就联系起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大的课题,能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就是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总书记2013年底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而且说得很形象,要把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文化资源的聚集地主要在两块,一块是公共文化机构,包括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还有档案馆,第二就是文化生产部门,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书报刊出版社、唱片公司。把这些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地梳理,然后实现数字化、再碎片化、标签化,就可以形成“中华文化素材库”,包括六个库:中华字库、中华音库、中华像库、中华乐库、中华舞库、中华剧库,从而支撑文化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文化资源碎片化、标签化变成素材库,通过展示交易进入文化创作生产,一方面变成了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进入到国民经济体系,跟制造业结合,跟现代服务业结合,形成了物质消费,整个文化产业就和国民经济体系连在一起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就会更大一些。
最大的战略就是两个一百年,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完备,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到2049年建国一百年的时候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文化领域就是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生产力要高度发达,文化软实力要强大,这是我们最大的战略,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跟国家的大战略结合在一起。十八大以后,国家的外交有了大格局,文化产业应该与国家外交大格局一致起来。现在最现实的战略和格局就是“一带一路”,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机遇。有了格局再去做布局,有了布局去做布点,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关键要解决战略布局问题,就是海外的布局。